主管要知道「人際關係陷阱」的幾件事—該怎麼從陷阱爬出來?
一成不變的人際關係容易讓自己停滯不前?
試想一下,當你為了工作,花了大把時間追求專業技術的卓越、增進自己不足的地方,好不容易爬到了中階主管的位置,成為帶領組織運作的人,你已不再是一顆螺絲釘,而是懂得運用螺絲的人。加強專業能力還是必須的嗎?
知名作家艾米妮亞‧伊貝拉撰寫的《破框能力:全球TOP50管理大師教你突破「專業」陷阱》告訴我們,你不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在你的專業技能,因為這已經不是身為管理者的你需要做的事情。
在傳統的分析中,「遠見」被認為是領導力的一項決定性特徵。其中,「感知環境中的機會和威脅」是主管該做的事情,不過,整天坐在辦公桌前,能有辦法做到這些嗎?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過去孤獨科學家的時代(例如愛因斯坦或牛頓)已經改變,創造性和科學性的工作已經轉移成團隊模式,這裡指的團隊除了是指部門內外同事之外,還有公司外部的人脈。
他們能帶來什麼好處?外部的意見往往能夠點出你未曾發現的盲點。
▶ 目錄
• 檢視你的人際關係一:你其實自戀又懶惰?
• 檢視你的人際關係二:你的朋友有很多「種」嗎?
• 檢視你的人際關係三:你和朋友之間有多熟?
• 檢視你的人際關係四:你能容許人際關係充滿變動嗎?
• 要怎麼拓展人際網絡?
• 怎麼避免當句點王?
如果你只想自然而然得和他人產生交流、待在辦公室裡便期望有人和你認識,那你就落入了人際關係的大陷阱!
根據許多研究表示,我們傾向結交和自己相似的人,如同事、共享同個空間的人、相同喜好的人等等,但別自戀了好嗎?他們可能無法帶給你在工作上的好處,還容易讓你陷在盲點裡不自知,畢竟比你聰明、努力和創新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你怎麼不去跟他們認識呢?
首先,我們應該擺脫懶惰,跨出你的人際框架,嘗試與和你截然不同的人相處,讓他們替你帶入新的感知和火花,成為你工作的助力,藉此理解所處產業的整體情況,或是多結交其他優秀的主管,向他們學習成功之道,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點。
刻意建立關係是在利用他人?
當然,在跨出舒適圈之前,還須先跨過自己的內心。有些人可能會想,刻意和他人打好關係,會不會是一種卑鄙的表現?畢竟彼此的交流基礎不是出於情感,而是想要獲取利益?
在《破框能力》中提到,北美商學院教授曾設計一項研究,針對一群不同資歷的律師進行「工具性人際關係」的理解,研究結果顯示了「工具性人際關係」對成功事業的重要性。
高級律師相較於低階職位的律師,他們更不會對工具性人際關係產生疑慮,反而認為彼此之間具有互惠互利的關係,相信自己也能提供價值給對方。反觀低自信者會懷疑自己的貢獻,擔心自己成為關係中的乞求者。
但是,如果我們先將拓展人際關係視為自私的表現,或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則容易花時間處理個人關係,而忽略了真的能獲得回報的長期戰略性人際關係。
心態的轉變雖然不是一蹴可幾,但因為你已不是螺絲釘,而應該先轉換心態:做就對了!並感受他人帶來的價值,不只是為了你,還有為了你的團隊和組織。
自戀和懶惰容易讓我們的人際關係局限於物理位置相近或是同部門的同事,而形成回音室,不僅無法提升工作上的洞察力,且也難以知道公司外部的狀況,那你和真正執行工作的下屬有什麼兩樣?他們往往需要上位者獨到的角度和見解,才知道做事的方向和目標。
不過,作者也指出,擁有太多元的人際關係也不是件好事。假如你花了很多時間建立外部的人脈,但內部的關係卻乏於經營,你也無法有效整合內外資源,其中內部資源指的是「下屬」。
雖然經營上級關係和外部關係很重要,但是關係的核心是「利益互惠」,也就是說,下屬願意替公司盡一份力,一定是他期待在工作中有所獲得,包含主管的肯定、信任及人脈。多和下屬交流除了可以吸取不同想法、清楚實務上的狀況外,也能培養他們一些主管的眼界,讓他們可以更全面的完成任務,真正達到1+1大於2的效果。
你的Line名單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但是真正聯絡的其實沒幾個?或甚至只有打過招呼而已?
如果你的人際網路過度稀疏,即便你擁有不同領域、性格、公司的朋友,也無法真的把他們的資源串起來,好好得運用在公司上。當然,如果你花了許多時間在同一群體,又容易淪為前述所說的封閉的同溫層。
所以,你的人際網路到底要多緊密呢?
作者說,不能太黏也不能太稀疏。
說白了,真正有本事的領導者可以只靠一張嘴便完成很多事,也就是所謂的「連結者」。
他可以立刻知道哪裡需要協助,並透過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哪裡有重要消息,就可以和他人分享交流。為什麼他可以成為多線關係的連結者?因為他和這些人之間都保有一到兩個的鏈長,不多也不少。
人生階段不斷前進,身邊的朋友和關係自然來來去去,對你來說,戀棧、維繫過去的關係也許是義氣的表現,但對現在的你來說未必是件好事。
不過作者並不是要我們當個無情的人,換到新環境就捨棄過去的感情,而是認為我們應該對人際交往保持開放的態度。新環境自然會需要建立新的人脈,但之前不熟的同學、老同事、朋友的朋友也可以列入好友名單,試著跟他們重新建立關係。
一、靠自己
1.從興趣團體下手
導演伍迪‧艾倫曾言:「成功的80%在於自我表現。」
你是不是沉浸在自己的興趣時,最快樂、最有自信呢?假如你喜歡登山,加入登山社團是否在你的選擇中?或是自己成立社團,集合和你一樣的登山愛好者?這是你拓展公司外人脈的最佳管道!從共通性高的人下手不僅較省力,也能展現自己,增加建立關係的效率。
2.參加研討會及講座
不管在哪一個工作領域,都會有學術機構或是協會舉辦不定期的聚會,以聚集相似專業的群體。那裡不但可以遇到難得一見的名人或是KOL,也是交遞名片的好地方,並藉此機會學習更多新知!
3.回到學校讀書
人脈不只限定在業界人士,學校的教授講師同樣也能為你帶來新的視野。不管是繼續念大學、社區大學或是研究所,同班同學抑或是教授,都是公司以外的新關係,而且教授有時候反而擁有更多資源和人脈,彼此可以輕易地成為互惠的關係喔。
4.線上活動:加入臉書社團、追蹤他人、轉發他人的文章連結
在社群媒體活絡的現在,人們的交友網絡可以遍佈世界的各個角落,所以除了面對面的線下社交,網路上的模式也可以輕易的與人產生連結。若你有想要認識的人,可以先從對方的社群帳號開始跟他互動,一步一步讓他成為人際網絡的一環。
二、靠別人
1.要求轉介或介紹
若你想要延伸人際網絡,你的朋友就是其中一個觸角!不用覺得不好意思,因為「互惠」的意思就是互相都能獲得價值,所以當你請朋友介紹時,他一定會覺得能夠幫你拓展人脈,也能讓自己加分,而且你那邊也可能有對他有益的關係。
2.使用簡單的幫忙啟動關係
不過,你也不是莫名其妙的認識他人,從「簡單的幫忙」當作起手式,可以讓關係較為自然!
舉我自己的例:
筆者曾經在擔任研究助理期間,被指派一項訪談的工作,但是在我的人際關係裡,並沒有適合的訪談對象,剛好,我的同班同學的周圍有許多該職業的對象,所以我藉由他的人脈,找到了適合的人。我還記得她當時二話不說就答應,因為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損失反而認為自己發揮了價值!一掃我原本的擔憂!
1.在接觸人之前先做好功課
當你知道隔天會見到什麼人或是什麼場合時,可以先想好可能會遇到的狀況以及談論的話題,以避免尷尬的社交活動,讓很多人都願意跟你做朋友。
2.容易開啟的話題:寵物、美食、旅行和工作
為了增加對方的好印象,休閒娛樂的話題可以讓人感到放鬆!當然,聊起對方的工作內容或是公司,自然有機會讓對方滔滔不絕,讓現場不會冷場,且如果他的專業剛好可以助你一臂之力,接續跟你的工作有關的話題,也更顯得順理成章。
3.選項式的問句更好延伸
「你喜歡吃什麼?」和「你喜歡吃麵還是飯?」這兩句話,哪一句比較不會被句點?前者開放式的問句,容易讓人直接以「我都還好欸」結束;選項式的問句可以輕易的讓你跟他產生差異或認同,然後順勢接下一句,讓對話停不下來!
4.製造「突然想到」增加聊天的自在感
「阿,我突然想到,你們公司的文化是XXX,對不對?」
以上這些說法較為口語且自然,不會讓人產生壓力或是有刻意建立關係的感受,讓你前一天準備的功課不會這麼生硬,且又給人「你懂得好多」的印象。